花蛤是市場上常見的貝殼類海產品,廣泛分布在中國南北海區,它生長迅速,養殖周期短,適應性強(廣溫、廣鹽、廣分布),離水存活時間長,是一種適合于人工高密度養殖的優良貝類,是中國四大養殖貝類之一。
花蛤大多棲息在風浪較小的內灣、且有適量淡水注入的中、低潮區,但鹽度較高的沿海島嶼和數米深的潮下帶,也偶有發現;棲息底質,以含砂量為70%~80%的砂泥灘數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灘和含泥量極少的砂地或礫石地帶,雖也有發現,但數量甚少。
花蛤在廣東、遼寧、山東和福建等沿海產量較多,旺季在春末夏初。苗種來源有浙江、兩廣等地的部分自然苗,福建莆田、廈門、福清等地的人工土池育苗,遼寧的室內工廠化育苗。自然苗因產量無法保證,部分地方限制采集,數量有限,并且其成品蛤殼體較小,市場價格較低。
花蛤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的種類組成及配比合理; 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較高,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還有各種維生素和藥用成分。含鈣、鎂、鐵、鋅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作為人類的營養、綠色食品,深受消費者的青睞。蛤肉以及貝類軟體動物中,含一種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的代爾太7—膽固醇和24—亞甲基膽固醇,它們兼有抑制膽固醇在肝臟合成和加速排泄膽固醇的獨特作用,從而使體內膽固醇下降。它們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膽固醇的藥物谷固醇更強。人們在食用蛤肉和貝類食物后,常有一種清爽宜人的感覺,這對解除一些煩惱癥狀無疑是有益的。
中醫認為,蛤肉有滋陰明目、軟堅、化痰之功效,有的貝類還有益精潤臟的作用。所有人都可以吃。高膽固醇、高血脂體質的人以及患有甲狀腺腫大、支氣管炎、胃病等疾病的人尤為適合。
元寶花蛤
主料:花蛤
輔料:肉餡、蛋清、枸杞、馬蹄、蔥、姜、紅椒、香菜、油菜
調料:鹽、雞精、料酒、香油、白糖、白胡椒粉、淀粉
烹制方法:
1、肉餡中加入馬蹄末、蛋清、蔥姜末、白胡椒粉、鹽、香油、料酒、雞精、淀粉攪拌均勻;
2、花蛤過水焯一下,將肉取出,殼中先放入一層肉餡,加上文蛤肉,再用肉餡將文蛤包住,逐個做好后抹上一層蛋清,每個花蛤上點綴一粒枸杞,開鍋后蒸7-8分鐘即可;
3、將油菜焯熟擺盤,蒸好的文蛤放在中間,撒上香菜絲、蔥絲、紅椒絲,淋豉油汁即可。
鮮蛤鳳翅湯
材料:花蛤半斤,雞翅3只,姜1兩(切絲),水5杯,鹽1茶匙,酒1湯匙,味精1/4茶匙。
做法:
1、雞翅洗凈后,剁成2-3段。蛤浸鹽水吐沙(約2-3小時)。
2、姜絲與雞翅以中火燉至翅稍爛后,加入文蛤及配料屬至殼張開即可。
不能與寒涼食物同食
花蛤本性寒涼,最好在食用時避免與一些寒涼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黃瓜等蔬菜,飯后也不應該馬上飲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這樣的冰鎮飲品,還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導致身體不適。
不能與啤酒、紅葡萄酒同食
食用花蛤飲用大量啤酒,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從而引發痛風。尿酸過多,會沉積在關節或軟組織中,從而引起關節和軟組織發炎。
皮膚病患者禁食
皮膚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吃花蛤是因為花蛤中所含的蛋白質在進入人體后,可作為一種過敏原,對機體產生過敏反應,如發癢起塊等,或使原來的皮膚病復發、加重。所以皮膚科醫生視海鮮為病因之一,要求某些病人禁忌。
吃花蛤后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病,多屬于I型變態反應,可引起平滑肌痙攣,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血漿外滲、水腫,以及嗜酸性細胞增多等。臨床表現為皮膚瘙癢、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全身癥狀;或使嬰兒濕疹、慢性濕疹等復發或加劇。
食用花蛤需要煮熟
花蛤煮不熟含有細菌,花蛤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熱性比較強,80℃以上才能殺滅。除了水中帶來的細菌之外,海鮮中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以及加工帶來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來說,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算徹底殺菌。
用筷子將花蛤與盆底隔開,因為花蛤的位置一直都是在水盆中央,吐出來的沙子,直接沉底了,懸在中間的——再吸進來的水又是干凈的。
買花蛤時向老板要一點海鹽,溶于清水中,營造海水的味兒。然后在盆中放兩只平時不咋用的筷子,目的是不讓小筐沉底,最后將裝滿花蛤的漏筐放在上面浸泡,再滴幾滴麻油,2-3小時后就會看到盆底的臟東西會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