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額樹鵲分布于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似其他樹鵲。
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樹棲性,多棲于高大喬木頂枝上,喜不停地在樹枝間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喜鳴叫,叫聲尖厲而喧鬧,典型的樹鵲的那種寬域的不協和音以及金屬般樂音。甚罕見于海拔300~2100米。不如棕腹樹鵲懼生。主要以漿果、堅果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主要繁殖在山腳平原到海拔 2100m 的山地森林中,營巢于樹上和灌木上,巢由枯枝和枯草構成。每窩產卵3-5枚。卵乳白色或淡紅色,偶爾也有淡綠白色,被有灰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常在鈍端形成圈狀或帽狀。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黑額樹鵲似其他樹鵲。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樹棲性,多棲于高大喬木頂枝上,喜不停地在樹枝間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喜鳴叫,叫聲尖厲而喧鬧,典型的樹鵲的那種寬域的不協和音以及金屬般樂音。甚罕見于海拔300~2100米。不如棕腹樹鵲懼生。主要以漿果、堅果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主要繁殖在山腳平原到海拔 2100m 的山地森林中,營巢于樹上和灌木上,巢由枯枝和枯草構成。每窩產卵3-5枚。卵乳白色或淡紅色,偶爾也有淡綠白色,被有灰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常在鈍端形成圈狀或帽狀。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黑額樹鵲前額、頭頂、頰部、喉和上胸黑色;頸項、頸、上翕部和胸銀灰到亮淡藍灰,與黑色頭部間有一青白色的分界線,尤其是頸側的分界線常是白色;翕部(灰色的上翕部以下)和背為暗茶褐或茶栗色、稍沾橄欖色,然后逐漸變為亮淡棕茶色的腰部和栗色的尾上覆羽;大覆羽、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尾羽黑色;脛羽灰色沾茶色。虹膜紅褐或暗紅;嘴、腿和趾黑色。
黑額樹鵲野生的比較多,也比較少人飼養,所以價格不是很明確。
黑額樹鵲前額、頭頂、頰部、喉和上胸黑色;頸項、頸、上翕部和胸銀灰到亮淡藍灰,與黑色頭部間有一青白色的分界線,尤其是頸側的分界線常是白色;翕部(灰色的上翕部以下)和背為暗茶褐或茶栗色、稍沾橄欖色,然后逐漸變為亮淡棕茶色的腰部和栗色的尾上覆羽;大覆羽、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尾羽黑色;脛羽灰色沾茶色。虹膜紅褐或暗紅;嘴、腿和趾黑色。 幼鳥較烏暗,灰色羽大多具淺褐尖端。體型顯小(38厘米)的樹雀。黑色的尾甚長,上背、背、下腹及尾覆羽棕色。黑色的臉與灰色頸背及上胸成對比。
與棕腹樹鵲的區別在額、耳羽、喉及尾黑色,腰赤褐色。
與灰樹鵲的區別在腰赤褐色,翼上無白色點斑,尾近端處無淺色帶。
虹膜-紅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體形尺寸:38cm
黑額樹鵲(學名:Dendrocitta frontalis)是雀形目、鴉科的鳥類,體長約38厘米。黑色的尾甚長,上背、背、下腹及尾覆羽棕色。黑色的臉與灰色頸背及上胸成對比。與棕腹樹鵲的區別在額、耳羽、喉及尾黑色,腰赤褐色。與灰樹鵲的區別在腰赤褐色,翼上無白色點斑,尾近端處無淺色帶。嘴黑色,較短,外形較厚重而彎曲較著;鼻須短而密致。體色復雜多色,有褐、白、灰或黑與藍色;有時全身黑色。前額羽毛短而呈絨狀。腿較短。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緬甸北部及印度東北部低山,中國西藏東南部(墨脫)及緬甸-云南邊境的高黎貢山有記錄。
黑額樹鵲似其他樹鵲。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樹棲性,多棲于高大喬木頂枝上,喜不停地在樹枝間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喜鳴叫,叫聲尖厲而喧鬧,典型的樹鵲的那種寬域的不協和音以及金屬般樂音。甚罕見于海拔300~2100米。不如棕腹樹鵲懼生。主要以漿果、堅果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