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華榮堂中藥材采供站 35元/千克
烏飯樹,別名牛筋樹,為常綠灌木。夏季葉色翠綠,秋季葉色微紅,花型玲瓏秀美,有清香,球果累
累,既能觀賞又可食用,根干灰褐色帶紅,葉片層疊有致,姿態優美。烏飯樹體態優美,萌發力強,是非常優秀的園林觀賞樹種,既可群栽,亦可孤植,皆可為四時增添景色。烏飯樹更是不可多得的制作盆景、盆栽的優良素材,尤其用其制作的提根式盆景,懸根露爪、蒼古遒勁,惹人喜愛。
烏飯樹多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因人們有每年陰歷三月初三用其葉蒸烏飯食用而得名。其樹高1米—3米,多分枝,枝條灰褐帶紅色。葉卵狀橢圓形至狹橢圓形,革質有光澤,長3厘米—6厘米,寬1厘米—3厘米,邊緣具有稀疏尖鋸齒;ㄆ6月—7月,總狀花序,花冠白色、壺狀,腋生8朵—10朵。果期8月—9月,球型漿果,直徑約5毫米,成熟時紫黑色,內含白色種子數顆。
藥用價值
性味:甘;酸;性溫。
功能主治:安神;止咳。主治心悸怔忡;夜不安眠;久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化學成分:樹皮含鞣質;花含烏索酸、葒草素、異葒草素、莽草酸、山楂酸,據文獻報導并含烏飯樹甙(vaccinoside);葉含槲皮素及酚甙類;果實含墊付,醣類,游離酸(林檎酸和少量枸櫞酸、酒石酸)。
烏米飯原為民間食品,據典籍考證唐代即有。江浙一帶每逢濃歷四月初八,人人家中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在中國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仍保留著農歷四月吃烏米飯這一古老的習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節吃,而更多的則是在四月初八這天吃。
烏米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是采集野生植物烏飯子的葉子煮湯,用所煮的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撈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烏米飯油亮清香,由糯米泡入烏樹葉中幾小時后煮成的。吃烏米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而且人們相信在立夏這天吃烏米飯,就會護佑人們平安如意。
著色價值
天然著色劑,對蛋白質、毛發、淀粉、白醋及色攔油有良好的著色能力。
園林價值
可作南方自然風景區的地被植物。
烏飯子的繁殖多以扦插和播種為主。
扦插繁殖
于春季取一年生剛剛木質化的健壯枝條,剪去下部葉片,在梅雨季節前扦插。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生根粉等溶液浸蘸處理。扦插基質可用河沙、蛭石、珍珠巖等,入土深度為插穗的1/3至1/2,插后需遮陰和噴水,約1個月左右即可生根,當年即可移栽或上盆。
播種繁殖
將上一年秋季采摘的漿果用0.3%高錳酸鉀液浸種后,于早春直接播種即可。播種宜用淺盆、木箱或地床,以排水良好的粗砂粒鋪于底部。撒播后,薄覆一層細土。灌水少量多次。出苗后,每周噴1次0.5% ~1%的波爾多液,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移植。
肥料配比
盆栽土可將腐殖土、爐灰按1:1的比例配制。春季可每月追施1次磷肥,花后施以氮磷為主的混合肥料,幼果期噴施壯果蒂靈,果實膨大期施用追肥,此期氮、磷施用量要分別占到年施肥總量的10%、5%和10%,確保有足夠的營養供樹體生長發育。堿性土質地區澆水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亞鐵及食醋。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一般在早春或冬季進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長枝、病蟲枝及部分交叉枝,以保證樹冠和樹型的完美。修剪口涂抹愈傷防腐膜。
烏飯子,原名:南燭,別名:染菽、烏飯樹、米飯樹、烏飯葉、捻子等,杜鵑花科、越桔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有多數花,序軸密被短柔毛稀無毛;熟時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無毛;ㄆ6-7月,果期8-10月,果子味道與藍莓同。多分布于中國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東、臺灣等地。[1] 有助陽補陰,明目壯腎等功效,烏飯樹名也由此得名。烏飯子特征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無毛,老枝紫褐色,無毛。葉片薄革質,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9厘米,寬2-4厘米,頂端銳尖、漸尖,稀長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稀鈍圓,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兩面無毛,側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內網結,與中脈、網脈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葉柄長2-8毫米,通常無毛或被微毛。漿果直徑5-8毫米,熟時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無毛;ㄆ6-7月,果期8-10月。